医药冷链:期待破茧幻蝶

 在医药流通市场,还有大约30万家医药零售企业和门店,和超过50万个农村各类医药网点,但真正从事医药流通的企业不到10000家,当下中国医药冷链流通仍喜忧参半。

 2011年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元年,医药物流发展仍然是希望最大的领域之一。随着去年中国医药市场规模突破7000亿元,中国开始朝着医药冷链物流领域发力,然而建设的情况却只能说差强人意。

“中国医药物流冷链的建设现状相差悬殊,这就好比江南在雪花飞舞,北国却阳光和煦。”全国医药技术市场协会副秘书长张凌辉用了如此形象的比喻。2月底,由IQPC(国际质量与竞争力中心)举办的中国生物医药冷链峰会在北京举行。

有关“如何在中国构建完整的医药冷链体系”的议题,在微寒的春天掀起了一阵波澜。

比起研究现代物流如何促进医药流通,对于更多国内圈内人而言,这也许是更具悬念也更值得探讨的问题:医药冷链的正规化建设,究竟还有多大的体制障碍和产业机遇?中国医药冷链物流踏上漫漫的求索路,何时才能破茧幻蝶?

喜忧参半商业模式待探讨

医药物流领域,冷链问题最值得业内人士关注和忧心。因为作为医药物流和冷链物流相结合的一个新兴产业,医药冷链物流既要满足医药制品的高质量要求,又要满足冷藏品的特殊温度要求。实现中国医药冷链的标准化和正规化,仍然是未来一段时间的重要课题。

根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的统计显示,去年我国医药市场规模为7000亿元,中国是跃升发展最快的新兴医药市场之一,并且有望在2013年之前成为全球第三大医药市场。

但是,当下中国医药冷链流通的现状只能说是喜忧参半。一方面“喜”来源于与日俱增的冷链需求,在“2011中国生物医药冷链峰会”上,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国家对医药冷链的重视已经提上了重要的议程。

“目前我国真正从事医药流通的企业不到10000家,大部企业经营的冷藏药品种类在150~200个,流通量很大。随着很多药品的分类也在不断变化,几年前的普通药品,现在很多也被列为冷藏品。”张凌辉说。

众所周知,药品对于生命的价值远远高于食品,根据张凌辉在会上的预测,“全球医药生物市场技术发展迅速,中国受AIDS、SARS、各类流感等病情影响,温度敏感性药品占药品总量的比例越来越高,今后药品的年增长速度预计将会超过15%,而随着甲流等传染性疾病的增长,对疫苗等冷藏药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忧”又表现在目前医药流通行业仍呈现多、小、散、低的局面的掣肘。“无可否认的是,在医药流通市场,还有大约30万家医药零售企业和门店,和超过50万个农村各类医药网点,这些都是各自经营,并没有纳入大型医药集团的管理范围。”

“这便是整体我国医药生产和流通企业的状况,”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冷链物流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刘卫战也坦承,“作为保障消费者生命安全的药品,冷链物流发展之路只能说是处于初级探索阶段。”

虽然例如GSP等国际准则已被确立,但由于各国的当地法规、通关程序和现有基础设施的限制,我国医药冷链物流的建设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而这些没有资质运营冷链医药业务的中小企业,仍然是一个庞大的军团。

需要强调的是,我国的医药商业企业从数量上看绝大多数是以配送第三终端网点为主,这些企业冷藏药品经营品种数虽然大多数不超过120种,但是配送的网点却往往数千家。

张凌辉对这些资质不一的流通企业经营医药冷链配送表示极端的担忧。“即便能保证冷藏药品的进出库监控,也难保能够做好药品的在途与退货管理。”

“这些小企业,直接造成了目前医药流通市场的混乱。”会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药制造企业负责人说:“这些小企业实际上没有通过国家资质审核,就私自运营药品流通业务,诸如生物制剂等对温度要求极为严格的药品,极有可能在物流过程中失去温度控制。”

尽管中国即将迎来医药十二五规划的元年,但新版GSP由于多方监管意见不合仍悬而未决,医药分级标准等流通规范也迟迟不能出台,令人望而却步的成本问题,更让众多企业不敢贸然提出建设“全过程、全追溯、全封闭和实现实时追溯”的药品冷链要求。

成本之痛高昂投资无能为力

“企业生产、流通缺乏冷链的总体根源就在于成本投入过高。目前,我国从事医药物流快配的企业,利润不到1%。大规模的增添冷链设备并不现实,故仍停留在数十个保温箱、一两辆冷藏车的规模下运作。”张凌辉直指当下医药流通企业进行冷链建设的痛楚。

目前,中国90%以上的医药流通企业都是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在4亿元以下,无力建设现代物流中心,更谈不上投资现代化的信息化设备和自动拣选设备。许多企业的冷藏设施仍然停留在数十个保温箱、一两辆冷藏车阶段。

信息流是保证药品冷链安全、监管到位的关键,企业要建立基础编码体系、信息采集和追溯;也要解决末端运输、配送环节的重点。但是对医药冷链进行信息化建设,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成本负担。

“国药、上药引领了医药冷链的潮流,包括华东医药在内,信息化建设做得是首屈一指的。” 张凌辉说,“民营医药巨头九州通的成功,是因为背后拥有300多人的物流技术研发团队作为支撑,而一些中小企业,则对于这种高昂的投资无能为力。”

从信息化手段来说,大多数医药商业公司的企业信息化门户建设和ERP系统都建设得比较好,但WMS和TMS管理还是欠缺。“目前国内应用了WMS企业的公司不超过100家,而上了TMS系统的企业不超过20家。” 张凌辉表示。

这是全国医药技术市场协会统计得出的数据,2011年,全国有计划对现代医药冷藏物流有所投入的企业统计有82家,相对于10000家流通企业来说,只是1%的概念。

张凌辉告诉记者,一个销售额为4亿元的快配型企业,仓库大概有60~80个人,而且要天天加班,作业强度非常大。“这也意味着成本高,效益低,采用信息化投入的欲望也就不强烈。”

“2006年我在一家医药公司做物流经理,当时对药品的冷链物流管理,实际上就是泡沫箱里面放几个冰袋,而当时全国这种现象很普遍。” 张凌辉继而分析,“一个好的保温箱要上千元,实力弱小的企业没有能力投入这些资本。而且物流部门大部分是成本中心,没有实现向利润中心的转化。”

出于对商业机密泄漏的担心和第三方物流专业化程度不足的忧虑,一些实力较强的医药龙头企业都牢牢抓住生物制品物流之门,而不选择第三方物流合作。事实上,成本问题正是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最大的痛,这导致他们无法和企业的经营规模和市场网络布局相适应。

福建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传感技术应用事业部总经理王铀也同样认为:“目前我们有一套医药冷链追溯系统,投资要1000万元,除了国药、上药等集团,没有几个企业能够投资。即便是普通的信息化追溯系统,医药物流企业也很难承担。”

“近年来,血液制品、疫苗质量事故频发,根源在于缺乏冷链药品监管措施。总体来说,要能够提高医药流通企业信息化水平,既要降低成本,又要规范经营,这是一对矛盾。”张凌辉感叹。

他同时坦承,有关药品冷链管理法律法规也极不完善。目前只有浙江省在2008年出台《药品冷链物流管理技术与规范》,而国家层面操作规范未出台。尽管中国医药冷链市场已经蓄势待发,未来,市场监管方、医药流通企业和具备资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否携手,厘清行业的迷雾?

整肃重组 路漫漫其修远兮

我国药品冷链管理的法规不完善,造成了医药冷链物流生产、流通的管理真空,又直接导致了我国血液制品、疫苗制品事故频发。可以预期的是,市场监管走向整肃重组,将是未来医药冷链发展的必然方向。

根据中国《药品管理法》26号令,“对有温度要求的药品的运输,应根据季节温度变化和运程采取必要的保温或冷藏措施”。但是,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很多药品虽然都是流水化生产,能够严格控制温度,谈何容易?

“医药流通过程从上游到下游的可控性越来越差。” 张凌辉列举了一个例子,“我国做六味地黄丸比较好的企业有北京同仁堂和河南张仲景。但在2009年底,我国生产六味地黄丸的企业有804家,这两家企业可以做到良好的温湿度管理,但其他800多家企业不一定都能规范管理;1万多家流通企业、几十万个零售网点几乎都在经营六味地黄丸,更不一定都能做到规范管理。”

目前,许多跨国医药公司正在中国设立分部和制造工厂。对温度敏感型医药产品和临床标本而言,拥有一条可靠的温控供应链可谓至关重要。这折射了当下药品冷链管理有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那便是缺少规范化监督。

以药品的分级制度为例。GSP把医药流通企业分为两个级别,而商务部确定拥有分级医药流通企业的权限后,把药品流通企业分为五级。张凌辉说:“现实中药品质量监管权属于药监局,药品制造归工信部。那这两个部门,是把医药流通企业分为两级,还是分为五级?”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鼓励大型企业兼并重组,企业数量会逐步减少,资源向少数大企业集中,相当一批小企业将在5~10年内被淘汰出局。这是市场的必然规律。

“向精益化管理才能提升中国医药冷链物流水平” 张凌辉呼吁,“要想让医药流通业更加规范,必须要对当前医药流通行业散、小、乱、弱的局面进行清理,唯一的手段就是依靠市场的兼并重组。”

业内专家指出,前一段时间吵得火热的新版GSP、医药分级标准等系列流通规范,迟迟不能出台。原因在于不同管理部门的矛盾,也有专家起草组里专家的意见不统一。

“虽然我国的药品冷链现状相对较为落后,但是相比前两年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随着消费者意识的提高和相关法规的完善,医药冷链物流会慢慢完善。而冷藏药品的相关管理法规,将会在今年下半年出台。”

医药流通企业的兼并重组不仅减少中小企业数量,同时会影响大企业的市场格局。“目前国内的频频重组,已经改变了九州通在我国医药流通市场上的名次。”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副总陶冶说。

只有把企业不断做大,才能建立全国的网络布局,才能有实力进行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这也肃整了依赖于医疗机构的关系,实行“高进、高出、高回扣”的方式经营的医药商业公司的不良之风。

在实现医药冷链标准化和正规化的过程中,中国遇到不少阻力和挑战。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冷链物流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刘卫战认为,做大医药冷链需要合理的商业体系做支撑。

“专业化医药物流的发展要理清几个关系:安全监管和市场经济(流通体系)建设之间的关系,怎样保证监管,又不伤害市场经济?医药经营公司和专业的第三方物流的关系,不要纠缠于谁先发展起来,道路是要一直走的。各个政府部门应该依靠协会的力量,理顺药品流通行业的管理体制,制定统一的冷链标准、流通标准等。”

中国物流供应商的专业化医药冷链物流服务能力建设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在目前我国物流业服务能力还无法达到的前提下,从医药经营企业中诞生第三方医药物流服务企业的道路可能会更稳健。如果未来我国物流行业兼并重组的步伐更快,医药经营行业由于管理体制问题造成滞后的话,主客移位就是必然的。


  • 详情
  • 目录
  • 相关推荐
在医药流通市场,还有大约30万家医药零售企业和门店,和超过50万个农村各类医药网点,但真正从事医药流通的企业不到10000家,当下中国医药冷链流通仍喜忧参半。2011年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元年,...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冷链物流在医药方面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