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回归正轨,自由呼吸

据人民网健康报道,2023年5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日内瓦举行的发布会上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时间回到3年多前,2020年1月30日,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是世卫组织依照《国际卫生条例》所能发布的最高级别预警。


至今,持续了3年约3个月的世界级公共卫生预警,已经成为了过去式。曾经笼罩在全球公民头上的阴霾,如今终于该散去了。


张文宏医生在今日凌晨发声:“不希望所有的人以为人活在世上就是戴口罩的,最终我们都是不需要带口罩的”。我们希望得到的是自由呼吸,而不是通过口罩那一层棉纱得以喘气。


疫情这三年,我们太渴望自由呼吸了,而不是通过口罩那一层棉纱得以喘气。


新冠更名

实施乙类乙管


在去年年底,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此外,经国务院批准,自2023年1月8日起,解除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采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再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管理。


这是我国疫情防控政策的又一次重大调整。调整以后叫“乙类乙管”,“管”还在,调整的只是管的等级,而不是“不管”,更不是“躺平”,调整以后,我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防控工作进入新阶段。


五一假期新冠也来凑热闹

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刚刚过去的五一节,是新冠疫情结束后首个五天小长假,全国人民大旅行,各个热门旅游城市的进出流动数据较前三年翻倍增加,甚者已经高于2019年的五一劳动节。


全国出游人数激增的同时,新冠二阳的感染风险也在悄然上升。


节后,各大社交平台上便有很多网友晒出阳性的抗原,称自己游玩归来后出现了眼睛痛、眼睛分泌物增多、流鼻涕、咳嗽、咽痛、恶心呕吐等眼部、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症状,朋友圈是频频是“晒阳”的消息。


虽然较第一次感染症状轻一些,也有专家称二阳不会大规模发生,但如果下一波的变异有效突破了人体为对抗前一波病毒而形成的免疫屏障,将会有很大可能性形成第二波感染高峰。


因此,近期出游享受假期的同时,防疫意识不能松懈。养成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做好日常防护,科学对待,乐观面对。


新冠大流行迎来转折点

但不是放任不管


虽然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并不是放任不管,并不是意味着放松了所有的防控措施,仍需要做好部分人群的疫苗接种,特别是高危人群,弱势人群。


新冠大流行迎来转折点。本次决定主要基于哪些方面考虑?将给我国以及全球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中国疾控中心应急中心副主任施国庆针对这些问题第一时间作出了解读。


第一,从当前流行态势来看,全球报告的新冠病毒感染人数、住院人数和ICU住院人数、病亡人数都处于持续下降状态。


第二,新冠病毒虽然持续变异,但变异株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第三,全球来看,通过人群的自然感染和疫苗接种,已经建立比较良好的人群免疫屏障。


第四,3年多来,各国加强医疗救助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的能力建设,包括人力资源、防护设备、药品等多方面能力都在加强。


在全球范围内,新冠疫情形势已发生本质性变化,下一步,我国将如何应对新冠疫情?针对这个问题,两位专家给出了解答。


一、有几个方面工作还需要继续坚持。一是坚持有效地监测新冠病毒变异情况和疫情的发生发展情况,同时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二是对一些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继续加强疫苗接种。三是继续强化临床救治能力特别是重症的救治能力。四是呼吁大家保持已经养成的一些良好卫生习惯。


二、我国已经建立了多渠道的监测预警体系,在城市社区、哨点医院、重点场所、城市污水等进行监测,不断观察疫情变化,及时做好风险研判。如果发现聚集性疫情,立刻启动现场调查。


结语


回看疫情三年,全球人民都在积极应对,如今,三年的抗疫没有白费,在为我们的努力付出感到欣慰的同时,继续做好监测预警,加强健康教育和风险沟通也必不可少;另一方面,需要做好药物储备,做到药物平民化、普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