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第一个节气到了!养生记住4个重点

5月5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这也是进入夏季的第一个节气。

立夏到来,意味着炎热的夏季拉开序幕。气温渐升,湿气渐大,身体各脏器也随之受到季节的影响。

据中国天气网,立夏以后,北方气温上升较快。不过虽然升温较快,但是北方夏季往往还不会真正到来。而南方的海南、广东、广西等地已是夏季,且随着立夏节气,长江以南地区基本进入夏季。由于气温上升,江南、华南一带也进入强对流天气比较频繁的阶段,而且雨量和雨日也会增多。


夏天第一个节气到了!养生记住4个重点


面对自然气候的改变,我们的养生策略也要有所调整,顺应自然。

立夏过后,养生有4个重点

结合立夏后的节气特点,养生要特别注意这些方面:

1.养好心神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医师王东旭2011年在健康时报刊文指出,夏与心相通,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立夏后的高温容易引起情绪焦躁,导致心火过旺,引发各种疾病。特别是老年人,受情绪起伏及气候外感因素的影响,发生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的情况并不少见。

2.健脾养胃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医师王东旭2011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谈到,立夏后常因气候燥热而食欲不振,其实这是因为湿热蕴积在内,肠胃缺乏运化动力的反映。

此外,中医认为,脾为化生之源,是人体的气机枢纽。但如果脾气不足,吃进的食物就不能顺利转化为水谷精华,或者已经转化为精华的也不能顺畅运送到身体各个脏腑。夏季更易发生脾胃不和及脾虚等症状,比如吃冰冷食物,往往最先损伤的就是脾胃。

3.注意祛湿

立夏和小满这两个节气的到来,让万物在雨水阳光的滋养中逐渐成长,人体也在此时进入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期,应该注意健脾祛湿。

尤其是立夏后的第二个节气小满,由于雨量的增加,空气潮湿,体内容易生湿,因此,特别要提防湿热困脾。有句话叫“暑多挟湿”,也就是说暑热之气最易与湿邪一起侵犯人体。

4.护好阳气

入夏后,很多人喜欢贪凉,比如年轻人喜欢把空调温度调得很低、贪吃冷饮冷食、有些人三伏天跑步致大汗淋漓等,反而容易伤阳气,损伤身体的阳气。

《黄帝内经》讲“春夏养阳”,春天的时候是阳气刚刚开始生长,夏天慢慢阳气就盛了。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主任医师黄涛在2018年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谈到,养阳是夏季养生的关键。“阳”是生命之本,养生就是养阳气,阳气足,人就不易生病。

以上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立夏养生记住“8个一”

过好一整夏!

1.一碗养生粥

平时可多喝粥以调理脾胃,如绿豆粥、荷叶粥、赤小豆粥、山药粥等,以方便体内湿热的排泄。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中医肛肠科护师余江艳2016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谈到,中医认为,夏季食补重在健脾利湿,开胃消食,药粥疗法,可补充气候炎热丢失的水分,又可护养脾胃。

山药枸杞粥:取粳米150克,山药200克,枸杞50克,白糖适量。将粳米洗净,山药去皮洗净切小块,文火熬煮30分钟成粥状即可。此粥绵软爽口,能消除疲劳、补血明目。

荷叶粥:新鲜荷叶一片,洗净切碎放入纱布袋中水煎,取浓汁150ml,加入粳米100g,加水500ml,煮成稀粥,每天早、晚食一次。荷叶气香微涩,有清热解暑、消烦止渴等功效。

薏米红豆粥:薏米,消水肿。红小豆也有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且红色入心。可将红豆50g,薏米100g,加水约1000ml熬成粥。

山药大枣薏米粥:用山药80克、薏米30克、大枣7枚,加上小米或大米50克一起熬粥即可。如果坚持天天喝,保证补心养心效果好。

2.一次泡脚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科主治医师王欣2020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谈到,夏季湿热邪气较重,湿邪最易侵袭人体的脾脏。湿邪困脾,久之易伤心阴。每晚泡脚配合按摩涌泉穴,有助于祛除暑湿,预防热伤风,让人精神振奋、增进食欲、促进睡眠。

方法:每晚可用温热水浸足20分钟,搓热双手,摩擦脚底的涌泉穴,双脚各点按约200次左右,至微微汗出。

3.一杯养生茶

姜枣茶——补阳温中:立夏后喝杯姜枣茶,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科主任医师崔丽安在2015年健康时报刊文表示,每天早上喝一杯姜枣茶,从立春或立夏那一天开始,一直喝到立秋前,既能补阳温中,又能助阳排寒。

方法:取生姜连皮3片,红枣7~8枚,撕开,大火煮开,再用小火煮15分钟。最适用于气郁体质和阳虚体质的人。但阴虚火旺,肝阳上亢,有内热的人不能长期吃姜。

荷叶茶——理气开胃:夏季食欲欠佳,可煮点荷叶山楂茶。干荷叶5克,干山楂5克,陈皮3克,上三味药洗净,放入茶缸内,沸水冲泡15分钟,加适量糖调味,代茶饮。可以起到清热化浊、理气开胃,适合湿热内阻、食欲欠佳者饮用。

菊花茶——解暑明目:中日友好医院营养科陈禹2020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谈到,日常代茶饮选白菊较好,既可清解暑热又可明目,可谓一举两得。在菊花茶中加几颗枸杞子,可调节菊花茶微苦的口感,也可以加强养肝明目的功效。

山楂饮——开胃止渴:中日友好医院营养科陈禹2020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谈到,夏天出汗较多,伤津液,易口干、口渴,饮用乌梅饮不仅可以补充水分,还可以起到生津止渴、开胃、促进食欲的作用。乌梅饮中可以加少许的冰糖、蜂蜜或桂花酱,以改善乌梅酸涩的口感。如要增强乌梅饮提振食欲的作用,还可以加山楂一起熬制。

4.一次柔和的运动

夏天天气虽然炎热,但也不能偷懒不动,保持运动的好习惯,对痰湿体质来说特别有益。多参与户外活动,怡养性情,散步、慢跑、打太极拳,但不宜过于剧烈运动,避免大汗淋漓,容易伤阴伤阳。出汗后要及时擦干,不要立即洗澡,吹风。

5.一个好睡眠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主任医师黄涛2018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建议,“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最好晚点睡、早点起。此外中午补一个小觉,即使十五分钟也最好休息一下。

6.一剂调味料

湘雅三医院临床营养科王萌2020年在健康时报刊文提醒,夏季可以吃一些蒜泥配菜,尤其是夏天吃凉菜的时候,蒜除了提味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有一定的抑菌作用,有助于减少一些细菌性疾病的发生(很多人夏天吃了不干净的菜容易肚子疼,大多因此发生)。

7.一套穴位

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科主任中医师徐艺2019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谈到,常用于祛湿的穴位有丰隆穴、足三里穴和中脘穴。

丰隆穴:按摩这个穴位能够把脾胃上的浊湿排出去。此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外侧,外踝尖上八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一天2次,每次3分钟。

足三里穴:调理脾胃,驱赶内湿的好穴位。在膝盖骨外侧下方凹陷处,往下约4指宽,胫骨前缘一横指,一天2次,每次3分钟。

中脘穴:和胃健脾,促进脾胃的运化,适用于痰湿困脾的人群。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下端和脐连线中点(脐上4寸),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2~5分钟。


夏天第一个节气到了!养生记住4个重点


此外,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主任医师黄涛2018年在健康时报刊文提醒,初夏很多人容易出现困倦现象,与阳气不足有一定关系,可经常揉足三里、太阳穴及头顶的百会穴,都具有清神醒脑的作用。

8.一个不要

立夏后不要贪凉,炎炎夏日,冷饮、饮料是最佳解暑选择,但是由于饮料温度太低,容易影响胃气和降,出现嗳气、腹胀等症状。此外,也要注意不淋雨,尽量避开潮湿的环境,避免外感湿邪,这样可避免脚气、湿疹等病症的发生。


来源:中华网